自从十八世纪后半叶的工业革命以来,全新的制作材料和技术使乐器获得了完全不同的音质,加上浪漫主义晚期职业作曲家、指挥家们的推动,大编制交响乐队的演奏艺术发展至了巅峰。
至此,近百位盛装的音乐家们手持富有光泽的乐器在舞台上演奏的场景,成为了人们印象中古典音乐会的“标配”,一些更加久远的声音似乎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耳朵。
古乐的回归——一场轰轰烈烈的古乐运动
不过,到了二十世纪后半叶,情况发生了一些改变。一场轰轰烈烈的“古乐运动”,让巴洛克时期以及更早的音乐作品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
以古斯塔夫·莱昂哈特、尼古拉斯·哈农库特等为代表的音乐家们重新拿起古老的乐器,重新从音乐厅走回教堂,力求最大程度地还原音乐作品(尤其是巴洛克与更早的作品)原本的面貌,维奥尔琴、自然号、竖笛等乐器,又一次重建天日。
从这一事件开始,人们开始对古乐投去了更多的关注,古乐也逐渐成为了一个风格概念,特指巴洛克时期以及更早些时候的音乐作品。许多爱乐者的必听曲目单上,除了贝多芬、莫扎特、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之外,又增添了诸如蒙特威尔第、科雷利、托雷利这样的巴洛克作曲家的名字。
赫雷韦赫——哈农库特之后最优秀的古乐代言
对于一位指挥家来说,70岁或许可以称得上是黄金年龄,因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会跨入更高的境界,同时也依然有体力驾驭比较庞大的曲目。
现年72岁的比利时指挥家菲利普·赫雷韦赫,就是这样一位处于黄金年龄的指挥家。他曾担任比利时弗拉芒皇家爱乐乐团、荷兰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也曾多次与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鹿特丹爱乐等名团合作,指挥的曲目涵盖了17-19世纪大部分重要的作曲家。
不过如果要在其中选出他最擅长的,那一定是对古乐作品的诠释与解读。许多重要的巴赫音乐研究者认为“赫雷韦赫对巴赫作品的诠释是教科书式的,最接近巴赫的原作与巴洛克的时代风格”。
赫雷韦赫对于古乐的游刃有余,来源自他青年时期的厚积。他曾在根特音乐学院度过了大学时光,在此期间,他和朋友们一起成立了“根特声乐学院合唱团”,致力于研究、演奏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的音乐作品。很快,古乐大师哈农库特与莱昂哈特注意到了他们的出彩表现,便邀请他们加入到了录制巴赫康塔塔作品的行列中。根特声乐学院合唱团名噪一时,这个名字也一直沿用了下来。
虽然名字是“合唱团”,但根特声乐学院合唱团其实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古乐团”。团内除了歌唱家,还有近半数的器乐演奏员。只是由于乐团极少演奏纯器乐作品,所以用了合唱团这个名字加以区分。
大型合唱作品《圣母晚祷》
12月6日,赫雷韦赫将携根特声乐学院合唱团造访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在第五届巴洛克音乐节上与沪上听众见面。音乐会的唯一一首曲目是蒙特威尔第的《圣母晚祷》,这是根特声乐学院合唱团的保留曲目之一,同时也是一部能完美体现乐团风格特色的重量级作品。
蒙特威尔第(1567-1643)是成就卓著的意大利作曲家,由于活跃的时期较早,致使许多人常常会忽略这一位音乐巨匠的贡献。他不仅是意大利牧歌最重要的作曲家,更是歌剧的开山鼻祖,写出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奥菲欧》,是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时期承上启下的人物。
《圣母晚祷》是蒙特威尔第为独唱、合唱与乐队创作的一部大型音乐作品,完成于1610年。作品包含引子、五首赞美诗、五首协奏曲,完整演奏需要1个半小时以上。对于这部作品的诞生,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有研究者认为《圣母晚祷》是多部小作品的集合,而不是一首统一构思的作品。
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型作品,《圣母晚祷》并非第一部,前有马肖的《圣母弥撒》,若斯坎也写有多首大型的弥撒曲。和前辈相比,蒙特威尔第的《圣母晚祷》显然要现代许多,宣叙调与咏叹调的结合、器乐与声乐的对位都有着鲜明的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色。当然,蒙特威尔第还借鉴了帕莱斯特里那代表的“古代风格”,保留了作为一部宗教音乐作品应有的虔诚、庄重的特色。
第五届上海巴洛克音乐节
赫雷韦赫与根特声乐学院合唱团
时间:2019.12.6 星期五 20:00
场地: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主厅
票价:VIP680/480/280/180/80
指挥:菲利普·赫雷韦赫
第一女高音:多萝特·米尔兹
第二女高音:巴尔博拉·卡巴特科娃
第一女中音:贝内迪克特·海马斯
第二女中音:威廉·奈特
第一男高音:雷努·范·梅赫伦
第二男高音:盖伊·卡廷
第一男低音:彼得·科艾
第二男低音:沃尔夫·马蒂亚斯·弗里德里希
根特声乐学院合唱团
曲目:
蒙特威尔第:《圣母晚祷》
*演出曲目以现场为准
【点我购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