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想带大家探访一下,这部堪称中外文化交融教科书级别的艺术杰作《舞经》(Sutra)是如何诞生的。
大家都知道,《舞经》(Sutra)的编舞是世界级编舞大师希迪·拉比·彻卡欧(Sidi Larbi Cherkaoui)(以下简称希迪·拉比),但实际上《舞经》(Sutra)的创作团队是由:编舞&导演希迪·拉比·彻卡欧,视觉创意设计安东尼·格雷姆,音乐西蒙·博邹思卡还有少林寺武僧共同组成。
在这支作品中,雕塑家安东尼和音乐家西蒙不仅仅是为了希迪·拉比的创作想法提供落地方案,少林武僧也不仅仅是作为表演者存在,这是一个由多位艺术家们共同完成的杰出作品。
当东方武术邂逅世界级编舞大师
对东方武术浓厚的兴趣,让希迪·拉比在灵感受困时选择去到少林寺,在和僧人朝夕相处的三个月中,他发现:武僧们善于用身体去表达自己,而且在释放出极强外部力量的同时心境却安静平和,这些都让希迪·拉比非常着迷。
另一方面,武僧们并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很感兴趣,并且希望能带给现代人一种不同于以往“马戏杂耍”之类的武术新印象。这样一来,出现希迪·拉比 x 武僧 的组合自然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儿。
这部首次全由武术动作组成的作品,其创作过程也同样别具一格。在编舞过程中,武僧们拥有很大的自主性,武僧的一些自创动作及队列经常能带给希迪·拉比许多灵感。同时,希迪·拉比还和武僧们通过一起用木箱做“实验”来不断发现更多编舞和主题的可能性,有时希迪·拉比会提出一些构想让武僧们试着完成,比如尝试能否用身体构建一座塔楼。在这样一起探索的过程中,中西方文化在不断碰撞,这部震撼人心的跨界跨国杰作《舞经》(Sutra)也慢慢成型。
与灵魂挚友安东尼的再度合作
安东尼是英国著名雕塑家,早年曾与希迪·拉比合作过作品《零度》。希迪·拉比与安东尼情趣相投,不仅因为两人都欣赏各自的作品,更因为两人之间有某种精神上的契合。安东尼的作品能让人感觉到力量和运动,而且安东尼曾在亚洲游学中研习过佛教,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
在希迪·拉比初入少林寺时,他看到僧人们身着同样的僧服,剃着同样的光头,就想到了安东尼雕像作品里的多重性。这样看来,安东尼无疑是这部作品舞台设计的最佳人选。安东尼总能给作品带来惊喜,这次也不例外。他这次带来的新鲜玩意儿是:木箱。
“木箱”的概念无疑是一个豪华大礼,在给希迪·拉比惊喜的同时,也为他带来了更多创作灵感,更重要的是它给了舞台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在表演中,木箱可以直接作为床、柜子或者棺材等意象的外化,同时还可以作为建造金字塔、莲花等形象的道具。21只木箱不断变换和衍生的场景和空间为舞台带来了不断变换的意义和思考。可以很笃定地说,两位挚友的再次合作为《舞经》(Sutra)带来了一场完美的舞台设计。
和音乐家西蒙注定的缘分
和安东尼不同,希迪·拉比和作曲家西蒙·博邹思卡是首次合作,他们的相识经历有些奇妙。出生于波兰的西蒙曾参与过多部跨艺术形式的作品,他曾三次观看希迪·拉比的作品《神话》,是这部作品的超级“粉丝”。在一次《神话》演出结束后,西蒙在后台找到希迪·拉比,表达了他对作品的喜爱之情,还送给希迪·拉比一张自己的作品集,恰巧这时的希迪·拉比也在为《舞经》(Sutra)寻找适合的音乐。
在少林寺生活时,希迪·拉比在西蒙的音乐中听出了一种忧郁的、悲伤的、带着东方感觉的情感元素,而这恰恰是希迪·拉比一直在寻找着的,也是当时的《舞经》(Sutra)正缺少的一种感觉。于是,希迪·拉比邀请西蒙加入了《舞经》(Sutra),西蒙在深入了解这部作品的概念后,结合了东方的弦乐、寺庙里的打击乐和西方的钢琴,为《舞经》(Sutra)量身定做了这首与作品完美契合经典音乐。
最后,一定要来安利一下这部神作的编舞兼导演 希迪·拉比,他是一位同时拥有比利时和摩洛哥血统的舞蹈大师。
自2008年以来,一直担任萨德勒之井的联合艺术家;在2008年和2011年,被欧洲芭蕾杂志《Ballettanz》评誉为年度编舞家,并为众多知名舞团编舞;在2010年创立自己的舞团,之后其作品《Babel(words)》被评为奥利弗奖的最佳新舞剧制作奖……这闪光成就实在太多了,根本就说不完啊!对这种神仙级编舞大师,只有两个字形容:必看!
首演十一周年,首度登陆上海,全亚洲只此一站!11月《舞经》(Sutra),就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我们不见不散!
演出信息
演出时间:
2019年11月8日-9日 19:30
2019年11月10日 14:00
演出地点: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 大剧场
创作团队:
希迪·拉比·彻卡欧、安东尼·葛姆雷、西蒙·博邹思卡、少林寺武僧
演出时长:
60分钟(无中场休息)
【点我购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