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快结束时去看了这部电影,我相信它被低估了

文章来源:温血动物

之所以这么晚才看,是因为有看过的好友刻薄地评价道:雪山战狼的珠峰绝恋,让人在电影院昏昏欲睡。

但看完以后我才感觉到,看电影好比谈恋爱,看过了才知道适不适合自己。

现在,如果让我推荐一部最适合十一假期尾声观看的电影,那我会选这部《攀登者》。原因无他,只是因为它拍出了平凡人的伟大,让你有动力去迎接假期结束,走出舒适区的生活。

命运面前,我们都是尘埃

曾经有人问过我,如果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你牺牲自我、朋友、爱人、家庭,甚至一切,你会毫不犹豫地做出选择吗?

我没有回答他,因为我没有思考过这么严肃的问题,和绝大多数人一样,我相信自己大概率一生平凡,和“伟大”“牺牲”这样宏伟的词汇没有关系。但普通人的人生里,其实也会出现那么几次决定性的瞬间,所以伟大的艺术都有相似的主题。在被誉为第九艺巅峰的著名游戏《最后生还者》里,病毒肆虐,人类濒临灭绝,男主人公乔尔护送唯一有抗体的少女艾莉远去千里之外的实验机构,对方宣称可以找到治愈人类的方法。

路途中,二人产生了类似父女之情的羁绊,故事的最后,当得知拯救人类需要牺牲掉艾莉时,乔尔毫不犹豫地将能拯救人类的“科学家”尽数射杀,带着艾莉远走他乡。

对乔尔来说,如何选择不言而喻,如果失去了挚爱,那伟大的事业又有什么意呢?

莎士比亚有言,命运的不同完全在于选择的不同。

抉择时刻总能让我感受到命运的无常,而《攀登者》切切实实让我感受到了命运的厚重。

我很庆幸这部电影不只是聚焦于登顶珠峰的伟大,而是用了更多的笔墨,去描写人物的命运和抉择,所以,想在尽量不剧透关键情节的前提下跟你讲讲里面的人。

1960,中国人第一次登顶珠峰。

登顶途中,攀登小队遭遇雪崩,抉择时刻,吴京选择去救摄影师张译,而不是保护摄影设备。

没有摄影机,无法拍摄,于是中国人失去了向国际社会展示我们登上珠峰证据的机会。失败和受苦已是人生莫大的悲哀,但比这还要悲哀百倍的,莫过于我明明已经完成了那伟大事业,却无人相信;我明明已经吃过了那厚重的苦难,却无人为我记录。无法证明自己,初代攀登者团队就地解散,本该被称作英雄的人们,成为了尘世里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吴京成了锅炉工,张译则回到珠峰脚下的训练营,做一些琐碎的工作。

吴京在工厂工作,工作间隙不忘锻炼攀登技巧,但他早已被忘记,纵使他是一流的攀登高手,在现实中他到底不过是个烧锅炉的工人。张译日复一日记录珠峰气象数据,但下一次攀登遥遥无期,他的数据不过是安慰自己的废纸,不过是卢生的黄粱一梦,也不过是盖茨比的遥远绿灯。

十五年是电影中的一瞬,但现实中却是很长一段岁月。

我无法想象张译每天看到珠峰,心里是多么不甘与愧疚。我也无法想象,吴京在工厂里日复一日地烧锅炉,他的登山梦想又如何折磨着他。一切痛苦,都源于吴京当年的抉择。

人生百年,冷暖自知,不过一句,你后悔吗?

“我们奋力前行,小舟逆水而上,不断地被浪潮推回到过去。”

这就是命运,菲茨杰拉德诚不我欺。

但命运有时候会开玩笑,有时也会给你第二次机会。

十五年后,国家重启登山计划,消息放出时,工人吴京正在食堂吃面。

与往日没有什么不同,他刚刚给锅炉添了煤炭,不出意外的话,吃完饭他会休息一会儿,喝点茶,继续开始那没有尽头的生活。

不过这次,他吃着吃着就哭了,眼泪止不住往外流。

国家没有忘记英雄,命运给了他第二次机会。

吴京仿佛在用他那入木三分的演技告诉观众,这是男人的眼泪,它为命运而流,请你收下吧。

吴京流泪,张译倒没有多余的反应,他一脸嫌弃地在珠峰大本营等待吴京的到来。一别多年,兄弟相见,并没有久别重逢的喜悦,更多的是对往昔的懊悔。

张译依然耿耿于怀当年吴京为什么选择救他,二人甚至大打出手。

“如果你不救我,就不会有今天的事情了,当时就应该让我去死!”

良久,无言。

吴京问:“如果当时换做是你,你会杀了我吗?”

张译的回答是肯定的,与吴京不同,他并非优柔寡断之徒,抉择时刻,他必定选择伟大事业而非儿女私情。

二人的价值观在此分野,个人命运与时代交织,成为了电影惊心动魄的暗线,让人内心久久无法平息。

这让我想到王小波的一段名言,青年为了救一根电线杆而被卷入洪流中,这是否值得?歌颂这种牺牲,那是不是一种虚伪的崇高?

时间容不得思考,理念蕴藏在行动中。

1975,中国人第二次冲击珠峰。

吴京和张译的矛盾终于在风暴前夕爆发,价值观的冲突在银幕上短兵相接,其精彩程度不亚于山崩地裂,雪花飞溅。

这次,他们的选择又会有什么不同呢?

谁会死去,谁会站在巅峰, 那伟大的事业是否被记录,那曾经的荣光是否被再次提起。

如果再来一次,“你会杀了我吗?”

这一切,留待你在电影院里揭晓。

但我知道,残酷的命运面前,个体都是尘埃。

四散而飞,拼命挣扎。

光荣属于失败者

但其实,比起电影的主角张译和吴京,但我印象最深的却是配角胡歌。

他不是主角,也没有身怀绝技,但他却是最具信念的角色。

胡歌饰演的杨光一心想攀登珠峰,即便医生一再警告他有家族遗传病,可能死在半山路上,他也不为所惧。

训练时,他是最刻苦的那个,在众人对是否登山摇摆不定时,他又是最坚定的那个。

他为什么如此执着呢?

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家族有遗传病,但他想证明,自己的身体是完整的。

普林斯廷有句歌词叫“你知道一个失去双腿的人如何起舞吗?”

那是电影《摔角王》的主题曲,它讲述了一个摔跤手穷途末路依然勇敢面对生活,最后死在摔跤场上的故事。

表现普通人命运的电影总是共通的,失去双腿依然起舞,那就是胡歌在《攀登者》中做的事情。

如果说吴京张译的命运是选择什么,那胡歌的命运则是不得不去做。

如西西弗斯日复一日推石,但他是幸福的。如普罗米修斯忍受苍鹰啄肝之苦,但他是荣耀的。胡歌会成功吗?其实无关紧要,他已经成功了。

光荣属于失败者,是因为他们永不言败。

曾在微博上看胡歌说,接到剧组邀请时,离开机只有半个月,他毅然推掉其他工作,接下了这部戏。

原因无他,只是因为他也曾经是一名攀登者。

那是在青藏高原的启孜雪峰,在4900海拔的高度,胡歌看到一块写着“继续走”的石碑,那是下山过程中不幸遇难者的临终遗言,人们为了纪念那些遇难者,就将他们的话刻在了石头上。

失败者的临终遗言让胡歌感慨,他亦将自己的生命体验投入到角色塑造中去。不过三个字,继续走。

而胡歌饰演的杨光其实是有原型的——夏伯渝先生。他于1975年登珠峰时失去了双腿,四十多年来,他不断挑战珠峰,终于在2018年成为首个登上珠峰的残疾人。

我不禁想到诺贝尔奖给加缪的颁奖词:“在他这里,最重要的已经不是追问人生值不值得活,而是必须如何去活,其中包含着承受因生活而来的痛苦。意义缺席又如何?”

普通人就不能挑战命运吗?我看未必。 也许这是最适合现在看的电影

回想起最开始朋友刻薄的评价,我想,《攀登者》或许是这个假期最被低估的一部电影。

正如吴京所言,中国电影类型片里面还没有出现过真正的攀登片。

没有经验,毅然前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也是一种成功吧。而假期结束,作为平凡人的我们又将投入到庸常的生活中去,日复一日,就像工厂里的吴京,就像在珠峰本营等待十五年的张译。

现在也许是去看这部电影的最好时刻,这是属于普通人的故事,它告诉我们,面对生活,我们需要攀登者的心态。

匍匐在地,去舔舐生活的苦涩,像一把冰镐,深深地扎入生活那座冰山。总有一天,我们会登顶的。

电影资讯 攀登者

有用 (1)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