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自公众号:呗壳
《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广州站
原著 | 自传式长篇纪实小说《相约星期二》
作者 | 米奇·阿尔博姆主演 | 金士杰 卜学亮
导演 | 杨世彭
戳我去购票~
莫里•施瓦茨,是美国当代作家米奇•阿尔博姆在长篇纪实小说《相约星期二》Tuesday with Morrie的一个核心人物。他是作家在大学时期的一个重要的导师,一个真实存在的人。 他是一个有趣的老头子。
虽然个子小,看起来弱不禁风,但是莫里十分喜欢跳舞。不管是摇滚、爵士、还是布鲁斯,他会陶醉地闭上眼睛,按照自己的节奏踩着舞步。请注意,他去的是广场的教堂,而且是挤在青春躁动的学生人群中。 他又是一个不幸的老头子。
1994年,他确诊出患了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ALS),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渐冻症。这种患病概率可以说是万里挑一,莫里成为了一万个人里被「渐冻症」选中的人。它就像是一根燃烧的蜡烛,融合着神经,让莫里慢慢冰冻在一个驱壳内,他的肌肉越来越僵硬,走路会冷不防地摔倒在地,解手都需要别人帮忙扶着。
但他还是坚持到学校上课,对着一双双注视着他的迷茫眼睛,郑重却不失幽默地宣告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消息:「你们修这门课有点冒险,因为我得了绝症,我也许活不到这个学期的结束,所以你们也有可能拿不到学分。如果你们想放弃这门课,我完全能够理解。」
其实从医院走出来的时候,莫里就已经想好了:
把死亡作为最后一门课程,研究这个缓慢的死亡过程,也许可以让别人学到点什么。 米奇•阿尔博姆与恩师阔别十六年,当他再次来拜访恩师的时候,莫里和他相谈甚欢,于是约定:以后每个星期二,米奇就来莫里教授这儿听课,不需要书本,课的内容就是讨论生活的意义,用他的亲身经历来教学。 莫里辞世之前,总共给米奇上了十四堂课,关于死亡,恐惧,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会,原谅等等。
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
1999年,这个故事和这门课被改编成了电影搬上大银幕,2000年就拿下了艾美奖四大奖项。当年小说畅销后,原作者邀请了一位专业编剧合作,将小说改成了舞台剧,还在纽约外百老汇的剧院里演出过,可是并未引起很大反响。
不过剧本就此公开,被放在美国专业提供剧本资源的「剧作家剧本服务」Dramatists Play Service网站上,以相当合理的价格提供给各种剧团组织使用:每次演出的版税为75美元,剧本印刷的工本费8美元。排演这出戏的成本也较低,自此之后,全美各地的学校、社区组织上演这出戏的版本多的不计其数,美国之外的剧团也有搬演。
在中国,就有香港中英剧团版和台湾果陀剧场版。
果陀剧场版晚于中英剧团,此时中英剧团版《相约星期二》已经荣获第十七届香港舞台剧奖,包括十大最受欢迎剧目、最佳舞台导演及最佳男主角奖等大奖。在香港五度共演。这一版本的主创人员还特别增添广东人熟悉的用语和笑话,让观众更容易投入其中。
台湾版自2011年巡演至今,累积演出已逾200场,超过20万观众热情推荐。这一版的导演杨世彭在排演作品时,非常严格地按照原剧本引进:
《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剧组左起为演员金士杰、导演杨世彭、演员卜学亮
「我没有把它改成今日的台北或者上世纪70年代的北京,没有去汉化台词,还是一个美国的故事:两个美国人,美国的大学校园,美国的电视台,郊区生活,说着美国化的台词。可以说是完全复原剧本原来的面貌。」(引自《三联生活周刊》,作者石鸣)
剧本的戏剧节奏相对平淡,为了扣住观众的吸引力,果陀剧场这个版本在细节方面下足功夫,比如,莫里患病后坐在舞台上的位置的调度,莫里的坐具从椅子到轮椅到沙发再到床的改换对其病情和周围环境的暗示。
再比如人物的服装。莫里着装的颜色,也随着病情的恶化而有调整,从浅绿的衬衫和深绿的长裤,披了一件紫色的毛衫,再到最后的灰色。
而剧中的另外一个角色米奇,服装也从一出场的西装革履到最后也换成了莫里老师最初的两个服装主色,绿色和紫色,以此来向观众暗示师生的情感交流和融合。
金士杰X卜学亮
果陀剧场这一版受人瞩目的另一原因,因为有老戏骨金士杰。
尽管作为演员来说,不应该有什么适合的角色,但这个角色真的和金士杰分外有缘。演出后,媒体评价说这是金士杰老师第二重要的角色,不是没有道理的。
莫利教授生前说过自己死后「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这是他拿自己的身体开的玩笑,但是这句话在另一种意义上也成立了),他的墓志铭最后只有一句话:一个终身的教师。和作为演员的金士杰厌恶名利不想红,最后还是红了,还成为了神演技的代名词,有着某部分人生经历的相似。
从一开始潇洒地跳着华尔兹出场,到后来无法动弹,只能躺在床上思考人生。金士杰把莫利教授心中的痛苦、乐观、困惑、幽默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每演完一场,观众都会起立鼓掌,忍不住眼泪的大有人在。常年困扰金士杰的腰椎间盘突出,也给了他表演上的灵感。
另一位演员卜学亮本来是不怎么接触舞台的综艺主持人,当得知能和金士杰老师对戏时,便毫不犹豫地抓住了这个机会。这种现实里的师生关系,年岁差距,两人的幽默感,使迷茫与睿智的碰撞有了鲜明的印象。 本来卜学亮普通话说得不如金士杰好,来大陆巡演时还担心自己的台湾腔会让大家出戏。没想到大家都被真挚的「课堂内容」吸引了注意,久而久之,他也克服了自己的紧张感。 如今这部戏已经在大陆几度巡演,票依然是要靠抢的,两人配合得越来越默契。
当你小的时候向父母发问:死亡是什么?
父母会告诉你,小小年纪,不要想这些有的没的。结果你是走了一辈子,准备上路了,却不知道如何打点行装。
《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影响力当然不会是最后的,也不止在星期二。正像在原著的课堂笔记里最后一句说的一样:这门课仍在继续。
150场演出纪念,卜学亮(左)、金士杰(右)
话剧《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
广州站
演出时间 |2019.10.11-2019.10.12
演出场馆 |广东艺术剧院
戳我去购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