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他们正年轻》导演宋坤儒发长文,感谢观众对影片的支持,以及呼吁各方给予电影更多的支持,让这部电影在影院的生命周期再延长一些,呼吁大家抽出98分钟认真地在影院观看这部电影。
抗美援朝纪录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由宋坤儒执导,电影采访到26位平均年龄88岁的老兵。9月3日,影片上映后在各个平台获得了非常高的评分,且很多观众自发当自来水,自发组织包场、自发在各个平台安利宣传。9月5日,电影片方发布公告称将影片上映的前两日票房的收益分成全部捐给志愿军老兵相关公益组织。
附导演《来自1950迟到的信》全文:
大家好!我是《1950他们正年轻》的导演宋坤儒。
电影上映一周了,一直没有想好,要不要对支持电影的观众们写点什么。
我想,可能是因为我还是不够勇敢吧?或者说在经历了许多的起起伏伏后,已经不敢直面内心了吧?
可是,有些话,还是要说,有些话,必须要说。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回到2018年那个月光满地,万物俱静的午夜,我是否还会像当初一样,热血上头,不管不顾地决定拍这部电影?
答案是,我会的。
能有机会拍摄出这部电影,是我此生最大的荣幸,因为,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这些志愿军老兵的青春之歌,是最可爱的人的真实脸庞,是和正在与世界倒计时告别的爷爷奶奶以热泪托付我的许国故事。
有人会说,个体回忆不能代表历史,也不能涵盖那场战争的全部。
对!
这些回忆对于书中的历史也许无足轻重,每一位老兵在宏大的历史中都是小人物,是无法影响时代车轮的普通人,宛如此刻的你我。但是这些回忆,却是隐藏在真实岁月中的点点碎片,是那段渐行渐远的过往充满温度的生命记忆,是历经风雨后的蓦然回首,是每个老人心中的一段惊世传奇,更是我们应该铭记的民族丰碑。
4年,从南到北,近50位老兵,从2人到15人的摄制组,近80小时素材,用26位老人的故事,剪辑成98分钟的院线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我们始终在看不到终点的赛道,一路狂奔,披荆斩棘,真的太难了,但是,为了能让他们的故事登上大银幕,所有的苦难都值得。
最初接触志愿军老兵是2018年拍摄宣传片《崇尚英雄》期间,我被这些平凡普通的爷爷奶奶们打动:带着假肢,永远保持坚挺站立的开朗的叶叔;雨中坚持独自打伞回家的金东晖的背影;癌症患者薛英杰第一次滔滔不绝的5个小时讲述;从来没有人采访过的周有春,太多了,实在太多了,这些画面都已经深深地储存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后来在自发的数次拍摄中,他们托付我太多的话了,他们并不知道,属于他们的个人记忆其实很珍贵,让我感动甚至痛心的是,他们甚至从不认为自己是英雄,只是普通一个兵,只是一遍遍地诉说着曾经的1950,曾经的青春,曾经的战友……
如果面对面倾听的人换成你?会不会感动?会不会有把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的冲动?会不会有和我一样的选择?
所以,与其说是我拍摄了这部电影,拍摄了这些老人,不如说,是他们选择了我。这是我的幸运和偶然,也是我必然的命运,我无法拒绝,做跨越时空的邮差。
所以,大家现在就看到了这封来自1950年迟到的信—《1950他们正年轻》。
对于抗美援朝那场立国之战,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知道的无非是历史书上冰冷的宏观史料,外加语文书上的一篇著名文章。
我不是历史学家,更不是军事学家,我只是一个终日疲于工作和五花八门APP大数据推送下,被动吸收所谓碎片资讯且忙着生计的中年人。很惭愧,我在拍摄这部电影前,对于抗美援朝这些亲历者,这些战士,这些英雄,很少关注。了解后才知道,他们当年还是一群17、18岁的普通年轻人,却敢拼、敢打,为了正义和祖国,在异国他乡为中国人民筑起一座血肉长城,用他们的血,用他们的命,为此刻正在和平生活的我们保障了71年的安全,这是何等的悲壮和热血!
“年轻人应该知道他们的故事,老兵年事已高,再不拍就来不及了。”这是我在拍摄时的唯一想法。拍下来,给我们当代年轻人看,给更多的后来人看,曾经有这么一群年轻人,有一个传奇的名字——“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将自己置于残酷战场,在白山黑水间,在刀头剑首中,在寸尺争夺的阵地中,用枪,用刀,用手,用牙,用意志,用能用到的一切,匍匐,厮杀,冲锋,牺牲,拼光了他们的全部力气梦想青春,只为了理想中的祖国能够不屈服强权地站着,永远自信地站着!为此刻的你我能够实现一个又一个小目标,能够自由翱翔,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这样的一群人,如果我不抢救式地拍下来,将终生自责,无法宽恕自己。
曾经,很多人问我,纪录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本来就困境重重了,找个平台网络播放一下也可以,为什么还要坚持上院线?用老兵的话,“我也怕死,但如果想到死,我就冲不上去了。”我坚持上院线,因为在影院里放映,是我作为一名导演,能回报给这些志愿军爷爷奶奶的最大的敬意,我想为观众观看创造一个仪式感,因为他们把埋藏了一辈子的话告诉了我。即使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导演,我也要尽最大的努力,让他们走上大银幕,让更多的人在仰视中,看到他们的故事。
在电影院放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觉得这些老人的故事,他们说的话,值得人们认真聆听,他们的每一个神情,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能让人感受岁月雕刻出的痕迹。我当然尊重每个人选择观影方式的权利和自由,但是如果在更加放松的环境中,吃着外卖,回着信息,甚至还可以自由地快进和停顿,这显然不是这部影片的观影方式,因为这不是一段猎奇的经历,而是一段属于我们每个人的民族记忆。如果你能宽容,请原谅来自于我内心对于院线放映的执念。如果你可以用生命中的98分钟,静下心去看这些老兵的故事,我相信,你也会发自内心地尊重这些老人,因为,他们值得。
这个项目从拍摄到宣发,遇到的困难跟其他纪录电影是一样的。排片少,类型的原因导致观影人数也不多。上映以后,我看到网络上一些消息,有些志愿军爷爷奶奶们听说有这么一部电影,在志愿者或者家属陪同下,去看电影,遗憾的是,只有他们在看,我听了觉得很痛心,也很无奈。前两天有位志愿军的后代去看电影,空荡荡的影厅里独自一人。他感慨,那段历史的悲壮、惨烈以及对今天的意义,可能现在已经基本没有年轻人关注了,看到他这样说,虽然我并不完全同意,但是不知为何,莫名难过。
好消息来自我们宣发的小伙伴们,据说现在很多大学生、爱国企业、社会团体,知道这个电影后,已经都在行动了。他们自愿发起“抢救式”的观影,组织包场,并呼吁身边的亲戚朋友来看。宣发的小伙伴们安慰我,说我常说的那句话“善意终将汇聚成洪流”,一定会实现。
今天,我们的电影观看人数已经超过12万了,为这些爷爷奶奶们流过泪的12万观众正在行动,自愿当我们的“自来水”,继续为电影发声。我真的挺感动。我在想,就像71年前的他们一样,面对恶劣的战场环境,用意志和智慧坚守着,等来祖国人民的支持。我们也可以再加把劲撑一撑,守住山头,也许就会等到更多的观众向我们奔赴,为这部老兵电影发声。
但现实确实太残酷了,现在我们基本是快要归0了,也许,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可能会失败的悲壮战斗,我们的电影可能已经支撑不到救援到来了。
宣发的伙伴很着急地问我,要不要像其他电影一样,导演做个直播,跪求排片,跪求各方支持,求一些帮助?对此,我想说,我们这个电影很特殊,我们宁可站着死,也决不会跪着求生。当年的这些爷爷奶奶们,在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时,从来就没想过跪过,否则别人的坦克早就开到东北的大平原了!为了他们,无论何时何地,我都要站着,一直站着,必须站着!
我虽然不跪求什么,但是,我还是想表达谢意。感谢我们的团队,从始至终都很顽强,他们也在打一场“抗美援朝”,缺粮少钱,但都在坚守各自的阵地;我更要感谢,从拍摄到现在,一直在支持我的片方们,明知这个项目会赔钱,他们还是支持我干,干一件彼此都深知有社会公益价值的事,他们甚至把前两天的票房都捐出来了,毫不犹豫地,并且还在想着未来的公益行为;我很感谢,给予我们机会的影城,是你们,真正让这些爷爷奶奶们登上大银幕;我更感谢,那些帮助我们发声的媒体、各界的意见领袖以及那些素未谋面的观众们,是你们,一直在帮我们守住这个有爱的阵地。
为了这些爷爷奶奶们,我们决定拼了!也许,我们的子弹确实不多了,没关系,我们依旧固执地相信那些素未谋面的善意终会到来,相信那些藏在人们心中的光亮会照亮我们的前路。
我们相信未来,就如1950年的他们。
一个山头一个人,只要一个人在,最后一滴血还在,山头就在!
1950年,他们拼尽所有,替我们打了一仗,现在,该我们了!
我代表1950项目的所有人,感谢每一个善良的人。
就这样吧,活着干,死了算!
我们,绝不投降!
导演 宋坤儒
2021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