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松花江》:一条松花江,浓浓东北情

2021年9月10日刊 | 总第2623期

从古至今,人类所创造的文明,都离不开水的滋润。河流伴随着生息与繁衍,孕育着生命与文明。

松花江,可以称为东北地区的“母亲河”,是中国七大河之一。其名字源于满语“松阿里乌拉”,意为天河,而依傍这片流域而生的族群和文化,犹如这条奔流不息的河流,洋溢着生命的鲜活与力量。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七集大型系列纪录片《松花江》于9月7日至9月13日每晚20:00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

该片从社会现实的角度出发,对松花江流域的地理历史、人文水文、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挖掘和记录,深入解读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和文化意义。

自然为江,蕴藏生命的力量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纳兰性德所作皆“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以表达事物最纯净,最本真的状态。

每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符号,在纪录片《松花江》中,挖掘到松花江流域最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符号,并加以人文主义视角的解读,进行联系与融合,是其具有创新性的制作理念。

纪录片《松花江》在先进拍摄技术与精致画面所带来的视听享受的基础之上,将生态美学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在叙事方式上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展现了松花江流域所孕育出的辽阔瑰丽的自然风光和多样灵动的生物样态,更凸显了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的人们和处于同一生态环境中的其他物种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正如鄂伦春猎人们所说:“空气新鲜,就能听见水声,鸟声,这个多肃静啊,这个才是家。”

乡土为江,传递生活的热忱

这不仅是一条江的故事,更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故事。自古以来,“乡愁”就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形成了绵延不绝的集体记忆。

纪录片作为记忆的影像记录者,在集体记忆的保存、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纪录片《松花江》在内容创作和镜头表达上则充分激活和构建了观众的集体记忆,塑造了一个具有鲜明东北乡土特色的影像空间。

纪录片《松花江》将创作视角从自然生态拓展到了人文风俗,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文活动。

比如冬捕、冬泳、采冰、制造冰雕冰灯等事件,以及人们交谈间浓重的东北口音和幽默乐观态度,营造出了独特的环境氛围,激发了部分观众的“乡愁”记忆,同时也满足了其他观众对于东北纪实影像的期待。

乡土视角的应用不仅构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活文化记忆,同时对于推进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也有着重要价值。

人情为江,感受血脉的连结

河流的秘密,在于互通互联。生于“天河”之境的东北人,来自不同的民族,来自不同的村落或城市,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爱好追求,但在松花江的孕育之下,他们承接了同样的血脉。

在一片冰天雪地之中汇聚了一条永远不会封冻的大河,那就是涌动的热血与奔放的豪情,而这正是松花江所蕴藏的独有的地域情怀。

如何将这种具有生命力的、豪迈的情感生动地表达出来,并有效传达给观众,实现共情。

纪录片《松花江》选择在更为宏观的视野指导下挖掘更多的情感维度。

比如在渔场职工柳孔明所说的“查干湖在我心中比任何地方都要重要”中传达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在12岁的花样滑冰专业运动员魏舒冰日复一日的三周跳训练中表现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在驯养师杨宇悉心照料小企鹅淘淘中凸显对于生命的关怀;在刘清杰烈日之下改造盐碱地中展现对于民生的关切......

一个个朴实的人物故事凝结出东北人的热血与豪情,让松花江散发着生命的活力,充满了触动人心的力量,读懂了松花江,就读懂了东北。

电影资讯 松花江 杨宇

有用 (4)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