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好的分段电影 | 十分赛人

赛人

分段电影,是VCD、DVD盛行的年代,中国无数迷影青年最为熟悉的电影方式。也就是说,在上世纪末的最后十年,分段电影一度成为世界潮流的重中之重。

不少电影新贵,他们的发韧之作,都选择了这种块状或圆形的叙事仪态。如米尔科·曼彻夫斯基的《暴雨将至》、伊纳亚多·冈萨雷斯·伊里亚多的《爱情是狗娘》、汤姆·提克威的《罗拉快跑》。

《暴雨将至》

在这之前,罗伯特·阿尔特曼根据雷蒙德·卡佛的一系列小说改编的《短片集》,应该说是确立了分段电影从形式到内容的最高成就。而昆汀·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的金棕榈加身,更是将这一浪潮推向了浪尖。昆汀本人极其迷恋来自东方的花开两朵,那就是王家卫最为流光溢彩的佳作《重庆森林》。它的姐妹篇《堕落天使》走的是同样的路子。

《重庆森林》

之后,王家卫最忠实的信徒李欣也炮制了《谈情说爱》和《花眼》,张扬的《爱情麻辣烫》更是集齐了各路明星,这片当年的票房,好像还不错。但肯定不及冯小刚的首部贺岁片《甲方乙方》那般风光,他一口气讲了七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寻梦记。

到了新世纪,侯孝贤(《最好的时光》)、姜文(《太阳照常升起》)、杜琪峰(《夺命金》)等人也加入了进来。

《最好的时光》

全世界最负盛名的分段电影,无疑是电影先驱大卫·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上下数千年的历史浩浩荡荡,让人分不清何为顺流,何为逆流,但仍不管不顾的呈现出合流奔涌的大气象来。

最近几年来,于分段电影最为精耕者,自然是越拍越顺手,越拍越能将有形还于无形的韩国最重要的作者导演洪常秀。2021年,俨然已成国际影坛新贵的滨口龙介也有了他的一句一顿。

《党同伐异》

真要论及中国的分段电影,印象最早的是中国电影最重要的先行者张石川执导,夏衍编剧的《压岁钱》。只是这片从结构上来看,更像是一个珠链电影。靠一枚银元串起熙熙攘攘的众生皆为孔方兄所倾倒的众生相。

1949年以后,最重要的分段影片是演员出身的导演吕班执导的《没有完成的喜剧》,因本片最后一个故事,矛头直指当时的电审部门。影片被禁多年,吕班本人的命运也分外凄惨。吕班是中国难得的一位喜剧导演,也是拍短片的能手。但真被誉为世界短片电影大王的,是来自香港的李翰祥。

《没有完成的喜剧》

自《大军阀》谛造票房神话之后,他炮制了一系列以风月为卖点的短片集锦,那也是一种分段电影。感觉李翰祥受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影响极深,尤其是帕索里尼的生命三部曲「生命三部曲」,即《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和《一千零一夜》。既吸纳了事与事之间的藕断丝不连,更是乐不滋的接收了人世间不必顾忌的人之大欲。

《坎特伯雷故事》

说回到中国的分段电影,中国的古典小说其实特别符合分段电影的样貌,就像中国画的特点是散点透视,中国古典小说则是散点叙事。《水浒》、《儒林外史》、包括《三国演义》也是这样。韩庆邦的《海上花列传》也是如此,还有金庸的《天龙八部》,直至最近十年来声誉最高的小说《繁花》,走的也是这样一个看似很现代,实际是复古的路子。

《繁花》

这类小说没有贯穿始终的强情节,更谈不上有什么引发叙事驱动力的大冲突,尤其是人物的出场,第一个人物还没有完成任务,第二个人物就火急火燎的上场了,一个全须全尾,调动受众情绪和情感的故事并不是首要,而视角的变换和视线的穿插,方能编织出一言难尽的意义之网。受众像一个游客,处处是山重水复,又随时能遇上柳暗花明。

这种走马观花似的叙事态度,不能完全说这是碎片对整体的反抗,也不好说这是单个事件的累积,才形成的聚沙成塔。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兴之所至,就像我们有时一天之内,遇到了很多人,也碰到了很多事,但这些人和事从功利的角度来看,好像并不能往我们的心头上过。但是我们就是这样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部分的人生只有小冲突,而没有大戏剧。

我认为最好的散点类小说或分段电影,都爱着墨于我们不曾在意,但毕竟存在过的痕迹。不愿一股脑的奔向意义的终点,也不相信因果链会引发生命的流速。它在叙事上是去中心化的,在表达上,是人人都有边缘地带,而这个羞于,更多的时候是不屑于向人道的那一部分,却恰恰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1987年,郑洞天执导的《鸳鸯楼》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鸳鸯楼》

陈凯歌曾以各种方式说过他最喜欢的三部电影,分别是《林家铺子》、《疯狂的代价》和《鸳鸯楼》。他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他与《疯狂的代价》的编剧芦苇合作了《霸王别姬》,与《鸳鸯楼》的编剧王培公合作了《荆轲刺秦王》。稍微说一下,《林家铺子》的编剧是被后辈人称之为夏公的,中国大剧作家夏衍。陈凯歌成名之时,老人家早已无力笔耕。

陈凯歌表扬《鸳鸯楼》的话,我记不清了,大意是说这是中国极为稀缺的一部生活流电影,中国电影可以用这种方式去讲人了,而没有任何意识形态的工具。

因工作原因,我见过郑洞天多次,和他聊起《鸳鸯楼》时,他说他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时,非常迷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尤为激赏罗西里尼的影片。同时作为一个学者的郑洞天,自然可断言,罗西里尼是现代电影真正意义的发起者。他还特别喜欢罗西里尼的名作《游击队》(也译《战火》),那也是部永垂世界电影史上的分段电影杰作。但《鸳鸯楼》与《游击队》之间有何具体的借鉴,我从郑洞天那儿没有得到答案。

《战火》

《鸳鸯楼》的拍摄初衷是为北京电影学院1985级表演系演员进修班,作一影像化的毕业巡礼。那个班被称为明星班,是为当时各制片厂的演员提供的一个职称认定。所以影片一开始的字幕,是演员的名字,如纪玲、田少军、方卉、何伟、柳健、赵越、肖雄、刘信义、郭凯敏、宋春丽、郭旭新、宋晓英、赵福余。

这里有出名的,也有不出名的。还有表演系的老师,我认得的就有谢园和崔新琴。怎么看,都有点应景之作的架势,但却无心插柳出一幕独好的风景来。

影片拍摄的背景还有一个,是当年的北京市政府为了解决大龄青年婚后无房的困境,在双榆树的双安商场旁建了一幢「鸳鸯楼」(《神探亨特张》也在此地取景),大约四十平方米不到,一室一厅,一厨一卫,夫妻两人年龄相加超过55岁的才能住上。

全部讲了六个故事,每个故事平均20分钟,加起来正好是两小时。而影片叙述的时间也一致,均是下午到晚上。第一对夫妻,应该是工人,脾气都不太好,他们正在吵架,就在伤人的话快要升级时,门铃响了。原来他们今天的主要任务,是充当介绍人。

那对青年男女都很羞涩,看上去极不投机。等送走了各自的好友,这对小两口,心情竟好了起来,结伴到集市上采购那只刚破摔碎的鱼缸,有点破镜重圆的意思。可在回家的路上,他们又管不住自己的脾气,正要放开嗓门时。妻子发现了那对看似无缘的青年男女正在微雨中,似等非等在公交站里立着。夫妻俩像是感受到了什么,回到家后,值得吵架的理由又来了,但他们不知道该不该吵下去。

第二对夫妻,男的是厂长,女的职业不详。男的和自己的女司机约会,在饭馆里,厂长的心思却莫名的淡了。女的回了娘家,家人看不出女儿有什么心事。两场心不在焉的饭局,却让这对夫妇有了还算温暖的拥抱。

第三对夫妻,丈夫是位画家,女的同样职业不详。这回轮到女的意欲出轨,和一个不着调的老男人相约去一偏静处,临了,还是刹住了车。回到家,发现丈夫为自己画了一幅像。

第四对夫妻,就比较搞笑了,不过在那个年代也能够理解。男的想找个纯情的女孩,可这个女孩纯情过了头,竟对夫妻之事完全不开窍。他只好弄来家庭录相之类的玩意,开导自己的小娇妻。估计妻子实在是接受不了妖精打架时的样子,情形更尴尬了。幸好媒婆上了门,先后教训了这对新人,才让他们有了新婚该有的模样。

第五对夫妻,他们之间没什么事,主要是招待一大桌子人就餐。妻子从下午开始忙碌,买菜、做饭,还得抽个空子去洗衣服,整理内务。她忙碌时,面无表情。见到客人则满面吹风。等客人们吃饱喝足兼心满意足的走了,没她忙碌,但同样疲惫的丈夫倒在了沙发上。而此时,她接到了一个电话,她又应承了下一个饭局。不知规模如何。

第六对夫妻,都准备考研究生,他们连做饭的功夫都没有,男的对方便面实在招架不住,女的也就同意上饭馆来换一下胃口。真坐了下来,妻子仍见缝插针的在温书。男的实在无聊,就逗临桌的一个小孩。也就顺水推舟向妻子提出,要把造人计划提到日程上来。妻子没有反对,但这个女学究实在是个讲究人。洗漱不用说了,还要在床单上再铺一层床单,放合适的音乐,穿合体的睡衣,丈夫也得穿上合她眼缘的睡衣。等她测完她最易孕育的体温时,本来兴致勃勃的丈夫却打不起精神来,但他还是深情的抚摸着妻子的手。

先说一下《鸳鸯楼》的一些遗撼,影片的声音构成不太好,问题是,它还特别依赖现场收音,这造成了演员的对白常常听不清。当年,同期录音的电影并不多,后来又一度成为中国大量有想法的电影的标配。

可以说,这是一个技术问题,还不能完全涉及到美学范畴。也有好处,整个影片的声音元素不多,层次也很单一,反而带来一种静谧。另外,在这个追求客观,注重流动感的影片里,个别故事,还是有主创忍不住发议论的时刻,甚至有的故事,尚不能完全的自洽。

作为表演汇报,《鸳鸯楼》最大的强项还是表演,有演员本身的自觉,但更重要的是风格本身已经决定了表演的方向。要在尽量小的表演幅度里,一展人的模棱两可。你动作一大,情绪一满,你传达的信息往往是单一的,是除了指向性,再无别的路径可走。所以,你只能以模糊去应对这红尘的纷扰,收拾一地的纸屑,或结一树的甜蜜。

在这么多演员里,最优异的是宋春丽和宋晓英这二宋,宋春丽在面对丈夫和其女学生相处时,凭借风情掌握着分寸,夹枪带棒的告诉那个无辜的女学生,自己才是这所房子的主人。但对丈夫却又不忍敲打,一腔闷气盘桓在心间,面上却能挤出几分连自己都很厌恶的大度来。她说:他可坏呢,还画过我的裸体呢。宋春丽的表情说不出是示威还是沉溺于往事,真好。

宋晓英的台词量极少,全靠身体语言去书写人物,但又绝不是哑剧式的表演。她演的是一种沉浸感,是陷在无休无止的劳作中,而不自知。她的表演就像这个主妇处理繁杂的家务时一样,精确而从容,并带出人才有的机械感来。

不少人问过我,最喜欢《鸳鸯楼》的那一个故事。我说是第一个和第五个。第一个胜在自己情绪的每一次裂痕,都由他人的分合来缝补。我们只有在别人的故事里,才能喘上一口气,更有意思的是,我们不光是在倾听他人的起落,我们其实早就成为了讲述者。第五个,好在什么事也没发生,你也不指望会有什么事会到来。就这么守着开门关门,等着人聚人散。

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我想提醒的是,看分段电影看到后来,还是得看整体。它看似独立成章,却又气息相通,浑然一体。就像我们爱一个人,爱一个人的美丽是起因,但支撑你继续爱下去的,是爱美丽的「人」,而不是人的美丽。

《鸳鸯楼》就是这么一部美丽的电影,它是有气韵的,这气韵不想惊动谁,更不想干扰谁。每一对夫妻都能躲进小楼成一统,完成着他们必须做到的生活练习,有时会温故而知新,有时只是新瓶装了旧酒。六个故事,六对夫妻都有各自的问题,有的解决,有的按了葫芦起了瓢,有的不想解决,有的解决了还不如不解决。跟性有关,丈夫是热情的,妻子在迁就。但也跟吃有关,吃出感情,吃出欲望,也吃出无处话凄凉。吃进去的是决心,吐出来的却是犹豫,或者反过来。真是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那些身处「围城」内外的红男绿女,一定能从这部影片里,找到很多共鸣,但又不知该如何去感同身受。这是《鸳鸯楼》最吸引我的地方,它那样的亲切,你又希望这种亲切最好与你无关。

片中的六对夫妻总体而言,是相爱的,并且还将相爱下去。导演郑洞天曾说过,拍正常夫妻的相爱是非常难的,关于此的电影,我想到了桥口亮铺的杰作《周围的事》和竹中直人的《东京日和》。

《鸳鸯楼》显然也是这样,它最想告诉我们的是,爱与我们的心之和谐,并不构成因果关系。《鸳鸯楼》的开放性就在于此,生活不是数学题,是两点之间就能连成一线。它什么题目也不是,它就在那儿,等着门铃去响,等着我们在有限的精力里,将有限的陌生人变成熟人。最后一幕,六对夫妻在小区的楼道口聚齐了,他们互不相识,不知道他们正过着大同小异的日子。夫妻们的代步工具,基本都是自行车,他们之间最多的说辞是,下午谁去买菜。

电影资讯 暴雨将至 爱情是狗 罗拉快跑 低俗小说 昆汀

有用 (8)

评论加载中...